2016-08-04

龍洞灣的嬌客 - 龍王鮋的二三事

Save the ocean, cherish the marine lives!!



回想起第一次在龍洞灣潛水時觀察到吻鮋 (龍王鮋)這款獨特的生物,已經是2007年夏天的事了。  當初吻鮋的出現對北部潛水界的朋友來說可是件轟動的大新聞。 當年,在茫茫大海裡能找到或拍攝到一尾吻鮋,大概是件可讓人臭屁一整個潛水季的事。  這也是為何吻鮋在台灣被潛友被暱稱為龍王鮋,因為這小傢伙的地位在我輩潛水人的心中根本就有如帝王般的尊貴。

10年來,隨著潛水人口的快速增加,再加上水中攝器材的普及與進步。吻鮋在東北角被觀察到的次數便如同雨後春筍般的漸次普及。 以東北角而言,除了龍洞灣之外,吻鮋被潛友們記錄的地點還包括了秘密花園, 82.5K等熱門的潛點。此外,在綠島與墾丁亦有吻鮋出現的芳蹤。 也由於吻鮋與其他怪傢俬的陸續出現,台灣的潛友也開始瞭解到我們自家的海域,其實有著不亞於國際頂級潛點藍碧海峽的生物多樣性。 台灣潛友們也開始更為看重我們自己的海域,海洋保育的觀念也在近年成為潛水者的基本共識。

另外,每年出現在東北角的吻鮋似乎也都長得不太一樣,主要是體色的差異。  若翻翻資深潛友們的網路相簿即可發現,從淺粉紅到橘紅色到鵝黃色到亮紫色皆曾有被觀察的紀錄,其中2010出現的大花臉更是轟動一時的新聞,當時牠不曉得讓多少的潛水人無怨無悔地進入deco模式,也連帶地引起了水攝族開始改背高氧氣瓶的風氣。

更進一步地,數年前開始出現了吻鮋家族。 換言之,被觀察到的吻鮋不再只有孤零零的一尾,而是有大有小。 這是一件讓人非常開心的消息,這代表著東北角必有一定數量的吻鮋族群分散在各處,生生不息地各自努力為生存奮鬥。

但熱潮必定也會引起一些負面效果,例如,來自潛水族對生物過度的干擾,以及,更讓人無法接受的,被不肖人士捉上岸販賣給水族業者。 雖然無直接的證據能證實,但過去幾年的確發生過長得一模一樣的吻鮋前幾週還在海裡,但後來卻出現在台北某家水族業者的展示魚缸中。

既然吻鮋如此的受到歡迎,又漸漸成為了每年固定出現在東北角的大明星,在此稍微整理一下與吻鮋相關的小常識,希望潛水界的舊雨新知能多瞭解這種奇妙的生物,進而更加地愛護牠。

l  吻鮋這個名稱主要就是來自牠那明顯的向上翹起,看起來十分臭屁的吻部! 吻鮋屬的學名 “Rhinopias” 其中rhino就是拉丁文裡類似鼻子外觀的結構之意,也就說吻鮋指的就是外觀上有個看起來像翹鼻子的魚。

l  吻鮋屬和石狗公與獅子魚同為鮋科 (Scorpaenidae ) 的魚類,所以也如其他鮋科魚類相同,在魚鰭(主要是背鰭)的尖端上都有具有帶神經毒的毒刺,所以切勿因為好奇而以空手去觸碰牠,若不幸被刺傷,其緊急處理方式與被獅子魚螫到一樣,速速上岸後先以乾淨的水或肥皂水清洗傷口,然後如果附近有商店的話,就趕快取熱水(身體能忍受但不至於到燙傷的程度)浸泡傷口,之後便趕快去醫院就醫!


l  吻鮋有絕佳的偽裝功夫,除了奇特的外型可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外,牠們也有改變體色的能力。 雖然沒辦法像章魚那般瞬間透過色素細胞改變身體的顏色與花紋,但也能漸次地將體色改變成為近似環境的偽裝色。  如同其他底棲性質的魚類一樣,吻鮋並不是甚麼高明的泳者,吻鮋的偽裝主要是為了打獵,所以才需要以守株待兔的方式來偽裝自己,將自己模擬為海草或海藻,好整以暇地等待獵物上門。

l  吻鮋身上多皺摺的皮瓣常會引來寄生蟲,為了擺脫身上這些寄生物的困擾,吻鮋會定期以脫皮的方式來維持身體的清潔與健康。

l  前面提到吻鮋不是甚麼高明的泳者,有些時候,牠們會乾脆使用胸鰭和腹鰭在海床上移動身體。  也許有朝一日,吻鮋會像娃娃於般演化出便於行走的肢狀鰭。


l  吻鮋的胃口很大,這裡說的不是牠們很會吃,而是指牠來者不拒,幾乎什麼魚蝦都吃,基本上,只要體積能裝得進牠那張大嘴的獵物牠都樂意嘗試。

l  吻鮋的壽命可超過10年,但被人工豢養的通常只能活一半的歲數,所以,你身邊若有水族愛好者的朋友,請務必規勸他們不要購買吻鮋。



仔細想想,台灣的潛水人其實還蠻幸運的,因為我們的地理位置處在全球海洋生態最豐富的印度太平洋海域的北端,加上從南向北流的黑潮,使得在台灣近海的海域便可以欣賞到許多各式的珊瑚礁魚類。 但台灣缺乏的是對海洋環境的保護,以及過度漁獵的問題。 此外,對各個海域的生態也缺乏普遍性與經常性的紀錄與調查。 在台灣逐漸邁向成為一個正常的海洋國家的今日,期盼年輕一代的島嶼之子和島嶼之女,能揚棄過去台灣人對海洋資源濫用與破壞的惡習,改以親近大海,了解海洋生態,進而珍惜我們的這片藍天碧海!

這是前兩周託丹尼爾大師之福所看到的吻鮋,應該是前鰭吻鮋(Rhinopias frondosa),共有一大一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