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軟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軟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07-31

85 Mares diving Center的軟絲產房

 Save the ocean, cherish the marine lives!!




今日來拜訪龍洞 85 Mares diving Center 所搭建的小型軟絲產房!
規模雖小,但在經過了數週之後此處也已發展成一個生氣盎然的小宇宙!


霎那即是永恆! 雖然這些由竹叢所搭建的臨時產房,必定會隨著時間而腐朽崩毀,或是被接下來的颱風帶走! 但是它曾孕育出的生命,必定會在海洋的某處持續地繁衍下去....



在此感謝所有曾為這個產房貢獻心力的熱心教練與潛友志工們!















2011-07-23

0723 2011 Dive log - 再訪老Ken的軟絲產房

Save the ocean, cherish the marine lives!!


Location: 龍洞灣北岸
Wave: Minor
Current: None
Water temperature: 28 °C
Dive time: 81 mins
Max depth: - 19.5 M
Dive type: EAN 32

自從七月初今年第一次拜訪老Ken軟絲產房後,我和潛伴大K幾乎是每個週末的第二隻氣瓶都會跑來這裡報到,除了好奇的想觀察產房生態圈隨著時間流逝而產生的變化之外,更想看看是否可以幸運的撞見小軟絲破殼而出的奇景 ( 好啦,我承認這個機率可能比中樂透彩還低 )  

其實想看軟絲真的是需要靠點運氣,過去這幾週以來,我們成功撞見軟絲的機率大概也只有三成,這些軟絲們可不是24小時都聚在產房上演下蛋秀給人看,更何況我們只有在週末時才來這個點潛水,若再加上潛水當下的能見度潮水與導航等天然與人為因素,看不到軟絲其實是很正常的。 所以還沒緣見到軟絲的朋友請不要氣餒,想看軟絲真的沒有捷徑,唯有多下水一途而已。

今天我是第二潛,而且是拖到下午才來拜訪軟絲產房,由於今天是solo dive, 所以我一下水便直接往軟絲產房的位置直踢而去,但在過了15米後能見度卻驟然間成了味噌湯的等級,關於能見度這種事情真的是無法預料,有時候後在過了某一個深度後會有豁然開朗之感,但有時候卻會剛好反其道而行,所以當我覺得應該是到了產房的位置卻四下看不到產房時,我只好想辦法進行水底搜尋,我先按照原來路線退回到17米左右的位置並找一個礁石當基準點,接下來便是向左邊修正10度踢出15步再轉身踢回基準點,然後再一次向左邊修正10度踢出15步再回頭到基準點,如此重複到第三次時終於讓我找到軟絲產房的正確位置。

雖然找的辛苦,不過代價就是看到了比第一次還更加熱鬧的軟絲群,其中有一尾體型最大的公軟絲最不怕人,牠看起來像是這群軟絲群的老大,牠的背上有一道十分明顯的白痕,不曉得是與同類打鬥還是纏網所造成的傷痕,但這傷痕倒使牠看來更加的威武!


以下就是此趟潛水所拍的一些軟絲相片,歡迎朋友欣賞! (可直接點選並在新視窗開啟大圖)














看看上面這張圖我們要如何辨別軟絲的性別呢? 其實還蠻簡單的觀察牠們背上的花紋是最好的分辨方式公軟絲背上的花紋為許多小段的平行分佈的白線至於母軟絲則是呈現斑點狀的花紋
 
 





















2011-07-15

在竹管裡產卵的短頭跳岩鳚 ( Petroscirtes breviceps / Striped poison-fang blenny mimic )

Save the Ocean, Cherish the Marine Lives
這個軟絲產房現在真的是名符其實的產房了,不只是軟絲,其他的生物也逐漸聚集過來選擇在這個環境裡孕育它們的下一代...


0716 2011 Dive Logs
Location: 龍洞灣軟絲產房
Wave: Minor
Current: None
Water temperature: 27 °C
Dive time: 116 mins
Max depth: - 20.4 M
Tank type: EAN 32

猶記得兩週前在龍洞灣欣賞到一對又一對的軟絲來到人工產房產卵的美景,今天便想再去拜訪這個景點,也想碰碰運氣看看是否能親眼目睹小軟絲破卵鞘而出的奇景。不過今天也許時機不當,當我和潛伴抵達軟絲產房時,卻是連一尾軟絲都沒瞧見。

不過正如我常對朋友說的,潛水的有趣之處就在於常有意外的驚喜,而這個驚喜是還是等我回到台北和老婆坐在咖啡廳舒服的沙發上在筆電的螢幕前檢視相片時才發現的!


一如老Ken所描述的,他前幾天才又下水修補與強化這個他親手打造的軟絲復育基地,我遠遠就可看出Ken在原來的竹叢上方又加綁了好幾捆橫向的新鮮桂竹


從竹叢的下方往海面望去,這個100% 由自然的材質所打造的人工產房安置在大海裏一點也不會顯得格格不入,來到這裡反而還有一份仿如置身在溫帶海域的巨藻林裡潛水的味道。 這就是我個人認為最完美的一種人工魚礁,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桂竹會漸漸的腐化與分解,但在它回歸塵土(或說是海洋)之前,卻為海之國度孕育出了許多美麗的新生命。

再換個角度由底部往上取景,此時的產房看起來倒變成像是一棵漂浮在海裏的聖誕樹,只是上頭點綴的裝飾品是無數即將問世的新生命,由這個角度來想,這棵海裏的大聖誕樹反而最能體現Christmas spirit,那就是犧牲,重生與新生。


但是今天不曉得怎麼搞得,大老遠來到了產房卻不見半尾軟絲,也許是時機不對,也可能軟絲才剛離開不久,我和潛伴只好繞著產房看看究竟這兩週來又新增多少卵鞘。

在我東看西瞧之下,我繞到了桂竹叢的底部,這時候我感覺似乎有一個小傢伙在桂竹尾端的空心竹管那裏搖頭晃腦。直覺告訴我,這應該是隻blenny


由於身處近20的深處,在加上今天欠佳的能見度,於是我開足了閃燈,想來替這尾活潑好動的blenny拍幾張特寫。我連續照了幾張不同的角度,不過當下在相機那小小的螢幕上頭我完全沒注意到我已不經意的拍下今天的一個驚喜。



這份驚喜誠如我一開始所提,是在回到台北透過電腦螢幕檢視今天所拍的相片時才發現的,原來這是一尾正在守護著牠的寶寶們的短頭跳岩鳚 (Striped poison-fang blenny mimic)。 透過下面這張我從原圖再擷取局部的放大圖可以看到,在這尾短頭跳岩鳚的腹部底下有許多顆黏著在竹管內側的卵,而且有一些似乎已經快到了破卵而出的階段~


我想許多喜好水攝的潛友一定都有類似如此的經驗,有些驚喜是在潛水結束後在大螢幕上播放時才會發現的。 這也真要歸功於現代攝影器材在微距攝影上的強大功能,它讓潛水攝影的驚喜與趣味變成了兩個階段,一是在潛水當下拍照時操控相機的挑戰與興奮感,二是在檢視相片時從宏觀的大螢幕上看到水下微距世界的精彩所帶來的無限讚嘆~


所以這個軟絲產房現在真的是名符其實的產房了,不只是軟絲,其他的生物也逐漸聚集過來選擇在這個環境裡孕育它們的下一代。 不記得是哪一位海洋生物學家曾說過,即使只是一小截漂流在汪洋大海表面的褐藻,也能成就一個小小的生態世界。 我想這些軟絲的產房也是如此,雖然吸引軟絲來此產卵是主要的目的,但它就像沙漠中的綠洲一樣,在每一個細微的角落都可窺見生命的驚喜!!


以下則是這兩趟潛水所拍的一些其他的影像~
(請點擊以下圖片後於新視窗欣賞大圖)
此外總是嘟著小嘴的單棘魨也是這個軟私產房的新住戶,我猜想搞不好這些單棘魨的幼魚也是不久前才從這裡孵化出來的~



雖說軟絲產房的所在地是空況的沙質地型,但生態上可不至於像陸地上的沙漠那般荒涼,在溫暖海水與豐富營養塩的茲蘊之下,在沙地上四處都可看到各式各樣的底棲性的魚類,其中又以擬鱸蝦虎魚和花狗母較為常見!
















在這個海膽背後躲著一隻長相十分特異的螃蟹,海膽的長棘提供了牠最好的保護,難怪許多的甲殼類生物都特別喜歡與海膽共生

潛伴大K正專心的拍著一隻背著小貝殼的美麗泡螺

這尾天竺鯛嘴巴裡有著滿嘴的卵,透過必須禁食的口育法辛苦的保護與孵育牠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