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獅子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獅子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05-28

選擇過多的困擾


Save the ocean, cherish the marine lives!!




所謂眼花撩亂,不知該從何下手,指的大概就是這尾獅子魚當下的心情吧!

我在一旁觀看了許久,看到牠好幾次微微張開了嘴準備發動攻擊,但後來還是沒有採取行動,看來牠想要順利開動這一餐可能不太容易。
這就像走進零瑯滿目的商品店裡,想要挑選出一樣真正適合的商品般類似的尷尬心境。

人生未嘗不是如此? 所以說,有些時候,面對沒有太多選擇的情境時,可能才是一個相對容易的選擇吧!

2017-08-03

顛倒世界

Save the ocean, cherish the marine lives!!


相信大家在潛水時偶而會看到某些魚類有時候會呈現出上下顛倒的奇怪姿勢,例如相片中這尾正在石縫裡休息的石狗公。

這種上下顛倒的姿態通常發生在當牠們沿著峭壁地形,或是在礁石隙縫間游動時,而最常採取這種姿勢的魚類莫過於鮋科家族的某些成員了,例如常見的獅子魚(lionfish) 和石狗公 (scorpionfish)

若是在淡水的水域(例如池塘,湖泊),或是在水族箱裡看到顛倒著游動的魚兒時,絕大部分的情況代表,這是一尾生了病行將就木的魚。 不過對大海裡這些鮋科家族而言,海裡的世界似乎沒有上下之分,牠們隨時可以顛倒過來游泳,甚至是休息睡覺。

這一切都要感謝牠們體內有著與一般魚類不同的魚鰾,這種特異化的魚鰾能隨時配合牠們游動的姿態即時調整密度,使牠們就算處於上下顛倒的姿勢時,也能怡然自得。 當然這也讓牠們在埋伏攻擊其他小型魚類時,能更方便的利用地形環境,帶給牠們在掠食上更大的優勢。

所以鮋科家族不需要如科幻電影顛倒世界裡的人物,穿上什麼反重力衣才能改變身體的重心,在牠們的世界裡,三度空間裡的上下可以隨心所欲,重新定義 

此外,對淤泥汙染十分嚴重的台灣東北角海域,這個顛倒的能力也給鮋科家族帶來另外一項優勢,就是當其他的底棲魚種只能認命的棲息在淤泥裡打滾時,鮋科家族可以趾高氣昂的選擇棲息在較為乾淨的"天花板"上休息 ,就像在這張照片裡我們看到的,這個隙縫裡下方的淤泥比起上方可嚴重多了。


大海裡的生命就是如此的奇妙,人們若願意多去了解海洋裡各種生命的奇特之處,也許在面對這個星球裡的其他物種時,自然就會懂得謙卑。 也才能領悟到,我們其實只是造物者(你也可以稱之為大自然),在這個星球裡眾多奇妙創造中的一小份子。

2017-05-28

Call me invader (叫我入侵者)

Save the ocean, cherish the marine lives!!




這是一尾年紀還小,但舉手投足之間已顯露出大將之風的魔鬼蓑鮋 (Pterois volitans) 我想潛水多年的朋友應該都會同意,魔鬼蓑鮋與斑馬紋多臂蓑鮋(Dendrochirus zebra)算是東北角兩款能見度最高的獅子魚。

若要細說兩款獅子魚最大的不同,那就是魔鬼蓑鮋的胸鰭硬棘十分的細長,而且呈明顯地分枝狀,也就是所謂鰭模分離的型態。 反觀斑馬紋多臂蓑鮋的胸鰭則是寬扁型,而鰭膜之間保持相連。 第二處的明顯差異則是在外觀上,魔鬼蓑鮋的身體呈白色的底色鑲上紅棕色的線條。斑馬紋多臂蓑鮋的體表則看起來較像是紅棕色的身體上畫上了白色的線條。

但不論是哪一種蓑鮋,牠們目前在世界多處海域都成了惡名昭彰的外來入侵魚種,對當地的珊瑚礁魚類生態造成程度不一的威脅。 這種獅子魚入侵全球的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 畢竟牠們又沒有如洄游魚類那般遠渡大洋的能力, 說來說去還是只能怪人類自己,由於獅子魚是海水魚缸裡的明星魚種,因此自二十世紀起牠們便被從印度太平洋的海域濫捕後銷售到世界各地。 其中不免有些被棄養或野放到當地的海域,因而便理直氣壯的落地生根,不斷繁衍。

由於獅子魚身上的硬棘末端帶有劇毒,因此獅子魚在淺海礁區幾乎沒有天敵,很快地便取代了當地水域裡強勢魚種的地位,進而對當地原生物種的生態鏈造成影響。 例如加勒比海海域目前就有獅子魚繁衍過多的問題,使得當地各國政府不得不開始鼓勵漁民多多獵捕,並將牠製成海鮮料理吃下肚。

對台灣海域而言,獅子魚則是屬於原生魚種之一,也可能大型的獅子魚和石狗公從老早以前就已經成了被本地漁民請上餐桌的海鮮佳餚,因此在東北角的海域潛水時,想要觀賞到大型獅子魚有時還得碰碰運氣哩。

雖說各種生命都會自己找尋生命的出路,但若站在愛護地球生態的角度來看,除了研究教育的目的外,我們應該鼓勵人們減少海水觀賞魚的購買。


還是老話一句,台灣四面環海,若想觀賞炫麗的珊瑚礁海水魚,請自己跳下海來欣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