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Dactylopus dactylopu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Dactylopus dactylopu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09-12

重逢指鰭銜 ( Dactylopus dactylopus )

‎1st dive, 和美國小, dive buddy: 大K, max depth: –25 m, dive time: 84 mins
 2nd dive, 龍洞3號, solo diving, max depth: –16 m, dive time: 86 mins

指鰭銜 ( Dactylopus dactylopus ), 記得上一次看到這個小傢伙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了, 當初還曾經寫了一篇短文 (  http://longtondiver.spaces.live.com/Blog/cns!4E39B77E4650C06F!2043.entry ) 紀念這美好但短暫的相遇


指鰭銜( Dactylopus dactylopus )的嘴像是塗了一層鮮豔的脣膏, 身上還遍佈了藍橘色的斑點, 真是一隻艷麗的小傢伙~
在隔了兩年多之後能在不同的潛點見到牠,真是教人感到無限的喜悅~

 
指鰭銜加速移動時高高聳起第一背鰭好像士兵舉起了大旗要向前衝鋒似的,這也是牠最特別的地方!


第一潛和大K在龍背上遭遇小魚風暴,真是壯觀!





龍背上的小魚風暴, 可和先前在軟絲復育室那裡看到的魚風暴相互媲美!

 

魚群以絕佳的默契"眾魚一心"的不停變換隊形, 這種場景最令人目眩....


 
在準備上岸之際巧遇了在陽光下飛舞的西班牙舞孃, 每次看到這副景象就覺得血紅六鰓海蛞蝓 (Hexabranchus sanguineus) 的"西班牙舞孃" 這個別名,真的是取得太好了~

 

很肥的一隻西班牙舞孃, 這是同一隻裸鰓, 當牠舞跳完後又靜靜的沉到礁石上,然後收起了外套膜,變成了肥吱吱的模樣


 

 
貪吃的豆仔魚不停的四處找東西吃....


 
哥倆好, 盲蝦與蝦虎魚, 一個負責挖洞, 一個負責看守!




 
在潛水區處處可見到各種魚群, 所以在低頭找東西進行微距攝影之餘, 記得要偶爾抬起頭來往上看, 有時也會看到意外的驚喜~









一對恩愛的蝦虎魚...我觀察了牠們好一會, 牠們兩不時會相依偎著彼此磨蹭身體, 感情很不錯哩!


鬚鯛科的山羊魚(goatfish)也是屬於勞碌命一族, 用牠那長長的一對觸鬚整天不停的在沙地上找東西吃...






潛伴大K想替西班牙舞娘找一個好的拍攝角度

 

比目魚獨特的外型與可隨棲息地變換身上花紋的能力, 真是生物演化的另一項奇蹟.. 這傢伙兩眼都長在身體左側,眼睛旁有明顯突起的皮辦, 猜想應該是屬於鮃科(Bothidae/Lefteye flounders)裏的一種?








人字蝶家族聚會

 
全身佈滿皮瓣突起的棘皮單棘魨 (Leafy filefish / Chaetodermis penicilligerus)

 

2008-11-02

在沙地上巡弋的羅馬戰盔

Save the ocean, cherish the marine lives!!

在沙地上巡弋的羅馬戰盔 - 指鰭銜


    
在沙地上巡弋的羅馬戰盔 - 指鰭魚銜
Date: Nov. 1, 2008
Location: 鼻頭漁港右側海灣
Current: Minor
Wave:小浪
Water temperature:  24 C
Max depth: -15.8M
Dive time:  80 mins
(P.S. 標題裡的魚銜其實是一個以魚為部首的單字但由於中文字型裡找不到這個字所以在本文以下的部分就直接以字代替)
這尾奇特而少見的魚和大部分的蝦虎魚一樣,喜歡棲息在礁區或珊瑚礁區附近的沙地環境,如果沙地上有一些遮敝性的地形或構造就更合牠的胃口 今天我潛至沉箱底部之處剛好就是這樣的一個環境
 
由於牠奇特的外觀以及在沙地上漫遊的樣子實在很逗趣特別是牠身上那一排高聳的背鰭好像古代羅馬士兵鑲在頭盔上的飾物所以我趕緊將手中的相機轉為錄影模式拍下了這段難得一見畫面
 
 
指鰭銜 ( Dactylopus dactylopus ) 在生物分類裡屬於鼠銜科 (Callionymidae),外國通稱這類的魚叫做dragonet,dragonet的字根來自dragon 此字可解釋為龍,也可以指飛蜥蜴這種陸生生物,依我個人的理解 我看鼠銜魚會被叫做dragonet應該是就牠的背鰭外貌而言與飛蜥蜴背上的帆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下方是飛蜥蜴(又稱斑帆蜥蜴Sailfin Dragonet)的外觀
 
 
鼠銜科多為游泳能力不強的底棲魚類,綜觀網路上所收集的資料我歸納出鼠銜科的魚類有幾個特色如下:
1.      公魚與雌魚在體色外觀上有明顯差異 學術上稱之為”sexual dimorphic”
2.      鰭分爲兩部分,具第一背鰭與第二背鰭,第一背鰭基底部較短,有3-4枚硬棘,第二背鰭具6-11條軟條。雄魚在第一背鰭的第一棘有向上延伸成絲狀的特徵
3.      在前鰓蓋處有一尖銳的強棘,常有釣客在將之釣起時被其強棘割傷
4.      頭部呈三角狀且寬而縱扁,體型向後漸細及逐漸側扁,由於是底棲性的魚種 所以和blenny(鳚科)以及 goby(蝦虎魚科)的魚類一樣眼睛都是長在頭部上方,左右相當靠近。以便於觀察來自上方的危險
5.    小而尖,上頜能伸縮自如。
6.    魚體光滑無鱗片,具側線。
7.    經常停棲趴附於海底,使用腹鰭緩慢遊走於砂地上,以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爲食,大部分的鼠銜科的魚類體色與環境近似,容易被潛水員所忽略。
8.    鼠銜科目前全世界共有18屬,含130種,在臺灣則已紀錄了935種。
 
指鰭銜在鼠銜科的大家庭裡算是相貌出眾的成員主要在於牠的臀鰭上鑲了許多美麗的藍色斑點此外指鰭銜的腹鰭有一對特異演化的棘看起來就像兩根細長的手指當牠在沙地上使用腹鰭巡弋時 這兩根手指就好像探針似的在尋覓沙地上的食物也好似一雙用來在沙地上行走的雙腳這正是其他鼠銜科的魚類所沒有的而這個明顯而有趣的特徵也說明了牠的英文俗稱 “fingered dragonet” 的來由
除了錄影之外我也嘗試著拍下指鰭銜的模樣無奈牠好動的很只能勉強拍到朦朧的影像就一溜煙的不見了 好在照片上還是可依稀看到牠將背鰭與腹鰭張開時身上所呈現美麗花紋這個可愛的傢伙不知道下次何時才能在大海裡見到牠的芳蹤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37) 
 
中文名
指鰭  
 
科中文名
鼠銜
 
科號科名
Callionymidae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俗名
老鼠、狗圻     
 
棲息深度
1 - 55 公尺
食用魚類
否     
 
有毒魚類
否 
觀賞魚類
是     
 
最大體長
30 cm 
 
 
 
台灣分布
南部、北部、澎湖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英文俗名
Fingered dragonet 
瀕危狀態
形態特徵
體延長,稍縱扁,頭縱扁。鰓孔位在體側稍上。前鰓蓋骨強棘其背緣具2-5個小倒棘,腹緣具2-4個倒棘。側線延伸至尾鰭鰭條末端,在枕骨區具一橫向側線將兩側側線相連。雄魚第I至第III背鰭棘延長,背鰭軟條全部分叉;腹鰭硬棘及第1鰭條與其餘鰭條分離,第1鰭條延長。保存標本體呈棕色,具白斑,背部深棕,腹部白色;第一背鰭具深棕色條紋及一黑斑;第二背鰭具白斑及深棕色水平條紋;臀鰭黑色具藍斑;尾鰭上1/3部分具黑斜紋,下半部具白色或淡藍色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有海草的沙地底部、具有遮蔽性且為沙子與淤泥底的平台、斜坡深度 1 55 公尺水域、河口區及深水域等。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到澳洲西北部。台灣分布於南部、北部及澎湖等。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體色豔麗,可做為觀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