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30

隨身攜帶肥皂水的六線黑鱸

Save the ocean, cherish the marine lives!!




六線黑鱸 ( Grammistes sexlineatus ) 的英文俗名叫做 "goldenstriped soapfish" 什麼?  金線肥皂魚??  肥皂魚???  其實這個有趣的名字是來自牠身上的一種特殊自體防禦機制,由於六線黑鱸和其他幾種同為鮨科之下的魚類體型都不大,很少超過30公分,游泳的速度也不快,因此為了抵抗掠食者,六線黑鱸演化出兩種生理機制。 第一招是調整自己的生理時鐘為晝伏夜出,晚上才出來進食,白天則躲在礁石洞穴中以策安全。 第二招就是當牠真的遇上了掠食者的攻擊時,牠會與許多鮨科下的魚類一樣自魚體的皮膚身上分泌出一層黏黏的稱之為黑鱸素 ( grammistin ) 毒液,那黏液的觸感就像很細緻的肥皂泡一般,因此才有了soapfish 這樣的稱號。

六線黑鱸與許多鮨科下的魚類另外有一個奇特的生物特性,那就是牠們具有雌性先熟的雌雄同體(Protogynous hermaphrodites)能力。 意思就是體內具備了發展兩種性器官的能力,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雌性的性徵與功能會先成熟。倘使一個同類群體中的雄性數量過低,為了繁殖的目的,某些魚類則會轉變性別成為雄性,好能順利與雌性交配。 換句話說,牠們無需預約外科手術就能順利轉變性別,大自然的奇妙就是如此的讓人為之驚嘆!


這張相片裡的六線黑鱸是男是女我是完全看不出來啦,但是牠給我們的啟示是要尊重這個社會上的跨性別者與變性者,因為大自然在魚類世界奇妙演化出的基因,也可能存在於人類身上,即使人類社會中的跨性別與變性者並不是為生育的目的而存在。

總之,海洋世界能帶給人們的啟示,一如海洋世界裡所寓含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



2017-09-17

瑞典自然學家,中國網路酸民,還有無辜的剝皮魚

Save the ocean, cherish the marine lives!!

Fan-bellied leatherjacket 是相片中這尾魚的英文俗名,望文生義是指這是一種腹部長的好像一把張開扇子的剝皮魚 (單棘魨科) 所謂的扇子其實是在形容牠的腹鰭,因為當Fan-bellied leatherjacket 把身體下方的腹鰭張開時,那片倒三角形的腹鰭看起來就好像在肚子上鑲了一把裝飾著藍色斑點的手搖扇。

而這張相片正好讓我補捉到牠將腹鰭張開的那一刻。

Fan-bellied leatherjacket 的正式拉丁學名叫做 Monacanthus chinensis,中文翻譯為 "中華單棘魨",但老實說,我一開始無法理解這尾魚與中華或中國有何關係。 後來進一步查找命名者的背景才發現,原來這是18世紀的瑞典牧師兼自然學家的Peter Osbeck,在1750年搭乘著瑞典東印度公司轄下的卡爾親王號航行至南中國海一帶,在沿途南中國海的島嶼及海域,Peter Osbeck所記錄到,爾後在返回瑞典後,經由瑞典皇家學會確認為新發現物種,並於1765年正式給予命名的一種魨科魚類。  換言之,此處的 "chinensis" 並不代表在中國境內所發現的,而是廣義的在前往中國的途中,或是在南中國海所發現的意思。

所以生物學上的拉丁學名,不見得能精確描述該生物的原貌或是棲息地。有時候一般的俗名反而比較生動好記。 中華單棘魨對照於  "Fan-bellied leatherjacket" 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此外,台灣潛水界的朋友皆知,許多愛好水攝的人會替那些在東北角海域所發現的海蛞蝓取上五花八門的別名或是生動的綽號,無非也是這種道理。

寫了這麼多,其實還沒寫到我對這篇文章所下的標題,以下開始正式進入主題。。。。。

維基百科的中文頁面上對這種魚類的分布範圍有一段很荒謬的介紹如下,請看以下螢幕截圖,或點擊下列的URL

"本魚分布於中國長江黃河"  

我的天啊,這世界上甚麼都要和中國有關就對了? 明明是一尾生活在大海的珊瑚礁魚類,卻被說成是居住在混濁的長江黃河裡,單棘魨何時也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員? 這真的是笑掉人大牙的說法。 我猜測這段不實的介紹應該是來自某一位患有大頭病的中國網友所張貼的,更有可能是中國的網軍有系統的在維基百科上顛倒黑白。

更不要臉的是他還在該頁面的下方資料來源出處寫著是來自"台灣魚類資料庫"  , 這真是吃定台灣的豆腐 各位可去台灣魚類資料庫搜尋 Monacanthus chinensis,就會發現台灣魚類資料庫裡跟本沒有 "本魚分布於中國長江黃河" 這種荒謬的文字敘述。 看來中國的網軍不只要吃台灣的豆腐,還要捏造台灣人沒說過的謊話就是了!

從一位瑞典自然學家在200多年前對一尾印度太平洋海域的珊瑚礁魚類的命名,我們可以看到今日中國網路酸民的醜陋面,這實在是讓我大開眼界!

最後,講結論: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維基百科的內容不能盡信,特別是維基百科中文的頁面。即使是繁體中文的頁面,這幾年也被中國學術界所豢養的網軍有系統的刻意滲透與改寫! 這點還請各位朋友未來在引據維基百科上的資料時,要特別留意!

此外,台灣中央研就院的學者們,你們要不要採取些什麼行動? 你們可知你們辛苦架設的台灣魚類資料庫上的內容老早都被中國學術界整碗捧去,再加工後成為維基百科上的內容?



2017-09-03

夏末的海洋

Save the ocean, cherish the marine lives!!

<<
夏末的海洋>>

天空裡的層層薄雲使得陽光不再炙熱

平靜的海面仍如盛暑時散發著一股慵懶

海洋以輕緩的波浪迎接與擁抱我這位過客

讓我一窺粼粼波光下那些忙碌與多樣的生命

於是我卸下了陸地上有形與無形的重量


自由任性地飛翔在那蔚藍與碧綠的世界裡。。。









2017-08-13

內太空的神來之筆

Save the ocean, cherish the marine lives!!

這並不是一張將相機設定為特殊效果後所拍出來的相片,也不是事後透過軟體加以變形調整的圖片,而是大自然在海裡的一種光學現象所帶來視覺上的特殊效果。

相信潛水時曾經在深處突然遭遇冷流襲擊的朋友,應該一看到這張相片就瞭解我在說什麼。 沒錯,這是當較冷的海水與較熱的海水彼此交融在一塊的時刻,潛水人在海裡所看到的景象,屬於氣象學中Heat Haze 或稱為 Heat Shimmer 的一種,只不過發生這現象的地點是在海裡。

由於自深處湧上來的冰冷海流遇到溫度相差了56度的溫暖海水時,兩種不同海溫不同的海水密度扭曲了海裡光線的折射,使得眼前的一切在霎那間變成了朦朧扭曲,虛虛實實的夢幻世界。 或者應該說,原本具象又寫實的海洋景觀,突然全被披上了一種渲染式的油畫風格,使整個內太空變成了一整幅跳動的油畫。 在這張相片裡,馬鞭魚(Cornetfish)原本細長光滑的身體線條在冷熱兩股海流的交融下,呈現出不規則的波浪狀,背後的礁石也失去了犀利的稜角,成了不同色塊的交疊,而馬鞭魚的大眼睛更呈現出一種如卡通人物眼神的逗趣感。 撇開溫度的變化不談,在當下,其實真有一股墜入於奇幻時空裡的趣味感。

當我坐在家中電腦前整理檔案,細細品味這張與眾不同的相片時,再一次地讓我深深折服於大自然的巧手。 造物主無需透過修圖軟體,也用不著數位科技,祂只要以大手一揮,透過潮汐流水與溫度的變化,馬上就能改變我們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就彷如有一隻神來之筆,瞬間將畫布上的海洋萬物刷成不同藝術風格的作品。


所以我常覺得,越親近自然的人,必然理解在大自然前必須懷抱謙卑心情的道理,也越能體會與珍惜海洋生命多樣化的可貴。 此外,對立志想成為藝術家或設計師的人,我真心覺得,海洋世界可能才是你/妳最好的研究所,透過在大海裡親眼所觀察到的一切,海洋之神將帶給你/妳源源不絕的靈感與啟示。

2017-08-03

顛倒世界

Save the ocean, cherish the marine lives!!


相信大家在潛水時偶而會看到某些魚類有時候會呈現出上下顛倒的奇怪姿勢,例如相片中這尾正在石縫裡休息的石狗公。

這種上下顛倒的姿態通常發生在當牠們沿著峭壁地形,或是在礁石隙縫間游動時,而最常採取這種姿勢的魚類莫過於鮋科家族的某些成員了,例如常見的獅子魚(lionfish) 和石狗公 (scorpionfish)

若是在淡水的水域(例如池塘,湖泊),或是在水族箱裡看到顛倒著游動的魚兒時,絕大部分的情況代表,這是一尾生了病行將就木的魚。 不過對大海裡這些鮋科家族而言,海裡的世界似乎沒有上下之分,牠們隨時可以顛倒過來游泳,甚至是休息睡覺。

這一切都要感謝牠們體內有著與一般魚類不同的魚鰾,這種特異化的魚鰾能隨時配合牠們游動的姿態即時調整密度,使牠們就算處於上下顛倒的姿勢時,也能怡然自得。 當然這也讓牠們在埋伏攻擊其他小型魚類時,能更方便的利用地形環境,帶給牠們在掠食上更大的優勢。

所以鮋科家族不需要如科幻電影顛倒世界裡的人物,穿上什麼反重力衣才能改變身體的重心,在牠們的世界裡,三度空間裡的上下可以隨心所欲,重新定義 

此外,對淤泥汙染十分嚴重的台灣東北角海域,這個顛倒的能力也給鮋科家族帶來另外一項優勢,就是當其他的底棲魚種只能認命的棲息在淤泥裡打滾時,鮋科家族可以趾高氣昂的選擇棲息在較為乾淨的"天花板"上休息 ,就像在這張照片裡我們看到的,這個隙縫裡下方的淤泥比起上方可嚴重多了。


大海裡的生命就是如此的奇妙,人們若願意多去了解海洋裡各種生命的奇特之處,也許在面對這個星球裡的其他物種時,自然就會懂得謙卑。 也才能領悟到,我們其實只是造物者(你也可以稱之為大自然),在這個星球裡眾多奇妙創造中的一小份子。

2017-07-23

氣宇軒昂的華麗多彩海蛞蝓 (Chromodoris magnifica)

Save the ocean, cherish the marine lives!!




到一尾活潑好動的華麗多彩海蛞蝓(Chromodoris magnifica)

當我在在海裡觀察牠時,只見牠不時的挺腰起身仰起頭來,就像那過年時站著向人拜年的舞獅般,露出牠口器旁那一對口觸角 (oral tentacle),威風的看著我!

小傢伙,雖然我沒有紅包可以塞給你,但還是謝謝你擺出這麼帥的pose讓我拍照囉~

2017-07-16

我無法想像一個沒有了珊瑚的海洋,一如我無法想像陸地上沒有了花朵

Save the ocean, cherish the marine lives!!




Diving with four masters of underwater photography Kevin Kuo , Max Lin , Xanth Huang , and Jacky Liao @ Secret garden, Chao-Jing Park!

July 15th is PADI Women Dive Day, may all the female divers around the world enjoy the astonishing view in every dive, and always having good moods boosted by splendid coral garden ~



位於八斗子的潮境公園潛點其實就是資深潛水人口中所稱呼的秘密花園,猶記得我第一次來此處潛水時是跟著老Ken (現為拓荒者潛水的老闆) 和小Ken  (現為大藍潛水的老闆) 所帶的潛水活動,時間則可往回追溯到2003 彼時要下祕密花園這個潛點可得需要膽大心細,因為從馬路邊通往入水點是一段依著山壁又窄又危險的下坡泥土路,高度的落差則大約有三層樓高,大晴天還算好走,但當下過雨後的路況就變得濕滑泥濘,身上背著這麼重的裝備,走起來可得要戰戰兢兢。 不過辛苦是有代價的,我仍記得每位潛友初見那片東北角少見的海扇林,上岸後無不誇讚看到花園時的那份驚訝與感動。

也難怪這個潛點之所以被稱為秘密花園,因為在十幾年前潛水人口還沒那麼多時,新開發的潛點也有限的情況下,八斗子的祕密花園就像屬於一小群人在周末潛水時的小雀幸。 來到此地潛水,欣賞海扇與各式的軟珊瑚就如同在逛一處美麗的水下花園。  這幾年來,在潮境岸邊也成立了海洋科學博物館,並且將秘密花園的這一片海域劃為保護區。

花園的賣點不只是遍地的海扇與軟珊瑚,許多水攝高手則是喜歡來這裡尋找小生物,蜘蛛蟹,豆丁海馬都是此處的明星,更遑論各式各樣的海蛞蝓了。

由於花園位置正好在位一個大海灣的左前側,因此在潮汐作用加上漲退潮時常會有強勁的海流。 視漲退潮而定,海流有往灣內送也有把人往外帶的, 而當海流一來,能見度有時會驟降到只剩下一兩公尺,所以有許多潛水店會把它視為中高級潛點。  我的建議是至少要有進階潛水員的資格,再加上在東北角累積超過50支氣瓶的岸潛經驗的人比較合適來此潛水。  此外,來此地潛水,看好潮汐,攜帶燈具,以及結伴同行這三點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來這潛水的朋友可以共同努力維護這片美麗的花園不要太靠近海扇,小心蛙鞋的擺動,順道摘除廢棄釣魚線 (僅限於能見度良好時),撿撿海中的垃圾,這些都是你我可以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