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1

梭氏蜥鮫的悲歌

Save the ocean, cherish the marine lives!!


 

經常在台灣海域潛水的朋友都曉得,除了離島之外,想在潛水時看到鯊魚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那機率可說是比中大樂透還低。 原因很簡單,倒不是因為水域的污染的緣故,而是台灣漁業在近海經濟海域大小通吃的濫捕現象,造成所謂"過漁"的結果。 一但鯊魚缺乏了海洋生物鍊中下層的食物來源,自然在台灣沿岸海域就很難看到牠們的蹤影。 常有未曾潛過水的朋友問我ㄧ個有趣的問題是 "你不怕潛水遇到鯊魚嗎?" 而我總回答說,對潛水人而言,若能在台灣的ㄧ趟潛水裡遇到鯊魚,那反而是件是會叫人事後三天睡不著覺的美麗回憶哩
 
不過上周日的那一趟潛水,卻讓我們在短短一支氣瓶的時間裡就看到了三尾鯊魚,只是非常不幸的,是三尾已經死亡的小鯊魚,看到死亡的小鯊魚的那幅畫面除了引起我心中對牠們死因的重重疑惑外,更讓我心裡感到十分難過與不捨。





潛伴Diver小巴也拿起相機協助紀錄



以下黃字是來自魚類資料庫對梭氏蜥鮫的介紹:

中文俗名: 水頸仔、沙魚、沙條

學名: Galeus sauteri, 學名命名者:(Jordan & Richardson, 1909)

英文俗名: Blacktip sawtail cat shark, Blacktip sawtail catshark

貓鮫科

型態特徵:  體型修長,近似圓柱形或稍縱扁。頭平扁,頭寬大於頭高;尾部細長側扁。吻端呈窄拋物線。眼大,橢圓形,下眼瞼上部分化成瞬褶,瞬褶下方具一深溝。鼻孔斜列,位於口前,前鼻瓣具一個三角形突出,無鼻鬚;無口鼻溝。口寬大,弧形,口閉時齒暴露;上下唇褶發達;齒細小,3-5齒尖型,多行使用。噴水孔小,新月形,位於眼後。盾鱗細如絨化,3棘突 1-3脊突。背鰭2個,小型,大小和形狀略同,第一背鰭起點與腹鰭基底後端相對;臀鰭低而延長,內角突出,末端達第二背鰭下角後方;腹鰭大於背鰭;胸鰭寬而圓;尾鰭狹長,上緣具2縱行鋸齒狀大鱗,上葉頗發達;尾鰭下葉前部不顯著突出,與中部連合呈倒三角形,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與上葉相連呈圓形。體褐色,體背無鞍狀暗斑;背、尾鰭後端黑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大陸棚斜坡約60~90公尺深的底棲性魚類。卵生。生態習性了解不多。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最大體長:  45 CM

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台灣、日本及菲律賓。台灣分布於北部及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捕獲,一般捕獲魚體較小,故以下雜魚處理,亦有人加工成醃燻製品。
------------------------------------------------------------------------------------------------------ 

這下子謎題來了,既然梭氏蜥鲛是棲息於大陸棚斜坡約60~90公尺深的底棲性鯊魚,為何會陳屍在鼻頭漁港旁的這個淺淺的小海灣呢? 而且居然是三尾呢? 難道他們是為了覓食而來此深度只有十來米的水域,然後因為吃壞肚子而暴斃嗎? 還是因為不小心游到這個海灣然後因為纏到海裡的暗網而窒息死亡呢還是有其他令人更覺匪夷所思的原因呢?  

當我再一次仔細閱讀上面這一段台灣魚類資料庫對梭氏蜥鲛的介紹,我忽然間找到了可能的答案。那便是在介紹裡的最後一段文字: "....主要以底拖網捕獲,一般捕獲魚體較小,故以下雜魚處理...."

何謂底拖網? 這個底拖網對海洋生態的傷害,特別是對底棲性魚類的戕害到底有多可怕呢? 我在漁業署委託中研院所做的"台灣的底拖網漁業資料庫"中找到了一段如下的文字敘述:

".....但此種漁法由於船數過多,網目太細,以及仍不少漁船在沿岸三海浬之禁拖範圍內作業,以及使用電拖方法等,已造成漁獲量銳減,魚體型變小等明顯的「過漁」現象外。復由於底拖作業對魚種缺少選擇性,故易造成「誤捕」問題,包括捕獲許多非目標魚種,但此等魚種在食物鏈上亦扮演重要餌料生物的作用,或是誤捕許多尚未達入添年令,亦不具經濟價值的小魚,直接間接地在破壞資源....."

兇手是誰? 至此應該已經十分明顯,那就是某艘在東北角近海進行底拖作業的漁船,在回港(鼻頭漁港)的途中,將這些底拖網捕獲的非目標魚種(所謂下雜魚)的屍體直接往海裡傾倒丟棄,很可能這三尾梭氏蜥鲛與這隻東方豹魴鮄是在漁船快進港時最後被拋出船外,加上海流牽導的緣故而將其屍體帶入這個海灣之中....

此外,所謂"下雜魚"的下場,在快樂動物電子報第七十一期裡有一篇文章「探索台灣的深海魚類」,清楚的說明了因為人性的貪婪和便宜行事,是如何糟蹋了這些珍貴的海洋資源。

在此將該文全文轉載如下:
---------------------------------------------------------------------------------------------

還原深海魚類應有的地位與價值


下午三點鐘,漁船紛紛回港。宜蘭縣頭城鎮的大溪漁港內,充斥著賣魚小販吆喝的叫聲、引擎聲與各種議價聲。仔細瞧瞧,這裡的魚種還真特別,除了一般在菜市場可以見到的魚類之外,還有一些長相特殊的動物,我指著一種扁扁大大的魚,小販告訴我:「那是鮟鱇魚。」身旁的學者笑著對我說:「你不是想認識深海魚類嗎?這就是其中一種。」
鮟鱇魚
  
以前就曾聽說過大溪漁港中的魚類,比其他的漁港來得多樣複雜。每天捕獲的魚類就多達300多種,這其中還不包括所謂的下雜魚。下雜魚,就是我今天造訪的目標。我跟隨著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葉信明博士,一路走進漁港內。葉博士是一位深海魚類專家。他從2001年開始,就針對台灣各地的深海生物進行研究與調查。他告訴我說,所謂的深海魚,是指海底200公尺以下到幾千公尺中生活的的魚類。台灣的東部是位於大陸棚的邊際,正好跟4000 公尺的太平洋海盆相連。我們的東北方海域則是位在沖繩海槽之上,這裡的水深可以到達2000公尺。 而台灣西南方的海域,屬於南中國海盆區,則可以深達3000公尺。而大溪漁港的漁民,主要是以龜山島附近的沖繩海槽為漁場。作業的船隻是以底拖漁船為主,他們的網具可以延伸到海下600到700公尺的深度,因此特別容易捕撈到這些深海的魚類。

奇幻瑰麗的深海魚群慘遭「下雜魚」式的對待
  
由於台灣目前並沒有深海研究船,所以許多學者往往是透過漁民所撈到的「下雜魚」,去搜尋這些深海魚類的身影。所謂「下雜魚」,就是不被人類利用的魚類,最後的剩餘價值就是被當作其他水產養殖魚類的飼料。葉博士帶我去看到漁港內一座堆得高高的「小山」,仔細一瞧,全都是各種各樣的魚類、蝦類或是螃蟹。這些都是從底拖漁船上卸下來的下雜魚,牠們被堆放在一起,等待處理。我看到有一位工人,正把牠們鏟在一個個鐵盒中,以30公斤為一盒,等他作業完畢,我算了一下,共有70多盒,至少有兩公噸多的「下雜魚」。我問他們這些魚該如何處理,答案是:「冰凍後,當石斑魚的飼料。」價錢是一盒100多元,所以這些下雜魚,每天就是一兩萬元被賣了,但是我很好奇,這些看來奇特的動物,到底是什麼動物呢?
下雜魚被推放在一起,等待處理。  
葉博士帶我觀看其中的一盒,裡面都是晶亮的小魚,他告訴我說:「這些都是燈籠魚的幼魚。你看牠們身上都有發光體。」我看了實在很感慨,這些魚還沒長大,就被人類當作垃圾來處理,實在令人心疼。為了要更深入認識這些魚類,我們特別買了一盒,想看看這30公斤的下雜魚中,究竟有什麼動物。
  
我跟著葉博士來到中研院的動物標本館,將這30公斤的魚類倒在解剖台上,趁著葉博士進行分類的同時,我開始認識牠們。其中有一種為數眾多的魚類就是鼠尾鱈。牠是深海底棲性魚類中的優勢物種,數量龐大。牠主要是生活在水深200到 2000公尺的海域,牠的眼睛很大,或許是幫助牠在黑暗的深海中尋找獵物,而牠的尾部細細長長,葉博士說,那是因為讓牠在深海的高壓環境中,減少阻力。
  
我還看到許多幼鯊也陳列其中,葉博士告訴我,牠叫:「梭氏蜥鮫」,生活在深海的沙泥底環境,這些來不及長大的小鯊魚,也難逃過底拖網的捕捉。另外,我還看到許多不同種的巨口魚,牠們體型嬌小,模樣卻很驚人。牠那誇張的大嘴上密佈許多尖銳細長的牙齒,這是牠們用來攝食的利器。葉博士笑著說,深海覓食可不容易,怎能輕易「鬆口」呢?牠們身體側面還具有許多發光器,可以用來吸引獵物或辨識種類或性別。
  
這些深海魚類是現在科學家研究的重要課題,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牠們對海洋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影響。而我們對牠們的了解卻非常粗淺,更可怕的是,就在我們還不認識牠的真面目時,就被人類捕捉殆盡,當作所謂的:「下雜魚」,是不是非常可惜呢?當然,認識牠們是最重要的開始,讓我們跟這群學者加加油,希望在他們的努力下,能還原這些深海魚類應有的地位與價值,也讓人類明白,不能這樣輕易的濫捕牠們  (撰文、攝影/ 范欽慧)
------------------------------------------------------

看完這一篇文章後,不曉得你是否和我一樣,有股心中淌血的感受? 為何多年來這種粗暴的底拖作業方式無法受到管制? 當底拖網一次又一次的掃過海底,有多少生物多樣性的火種因此而消失? 當底拖漁船不論海域的深淺,到處亂拖ㄧ通,又何止底棲性的魚類受害? 澎湖海域許多近海的珊瑚礁群過去不正就是如此地活生生的被掃為珊瑚墳場嗎 ? 人類到底要將海洋糟蹋到何種光景才甘罷休呢?

大型的鯊魚已被電影污名化與妖魔化,中型的鯊魚則是在全球各個海域被廣泛的獵殺,漁人們活體割鰭的慘忍行徑為的只是滿足華人對魚翅的虛榮需求,小型的鯊魚則是窩在海底也難逃被底拖漁網掃起的命運,連最溫馴的鯨鯊竟也被扭曲為豆腐鯊成了饕客的美味佳餚。 在這場人為的鯊魚大屠殺進行式中,梭氏蜥鲛微弱的悲歌到底能被多少人聽見呢?
 
謹以此文悼念這三尾小鯊魚,希望在離岸不遠處的海底仍有他們的手足在網起網落之間找到生存之道....

<補充資料>:
1. 在我看起來這像是為了培養水族館展覽用途與確保貨源所做的研究: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和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所進行的梭氏蜥鮫養殖經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may/20/today-life1.htm
 

2. 底拖網漁船到底有多夭壽,如果不是有戒於其所造成的大規模滅絕,為何美國都立法禁止了 http://e-info.org,tw/node/4691/

3. 這種惡劣的底拖網行徑,來自中國的漁船其實已經在台灣海域撒野多年 !

" 遠海珊瑚礁區,台灣海峽南口地帶大片海深40公尺以淺的珊瑚礁「台灣堆」,如今已因大陸漁船的底拖網加滾輪作業,原本生長茂旺的珊瑚礁,被掃成了廢墟一般,斷送了仔稚魚苗的「生產工廠」,當然也就斷送了台灣海峽大部分漁業的未來生機。http://www.ecc.ntnu.edu.tw/~ecc/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88


"澎湖離島將軍嶼昨天上午突然出現三艘大陸鐵殼船,行徑囂張到公然使用滾輪式拖網作業,距離岸邊僅零點五海里,為近年來大陸漁船首次侵入澎湖內海紀錄....."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oct/7/today-so1.htm



4. 最後補上ㄧ個政府紙上談兵的廢話: 台灣鯊魚保育與管理國家行動計畫 ( Taiwan’s National Plan of Act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harks )

 
其中第5.1條文的內容真是讓人看了又好氣又好笑的 ( 見下方紅字),這也是當年我國漁業署用來對國際鯊魚保育團體得辯解,意思就是說我國的漁民並不會對鯊魚採取活體割鰭後棄置魚身沉於海裡的做法,因為我們不會浪費鯊魚的每一個部位,我們是將鯊魚從頭到尾都吃下肚的
5. 利用
5.1. 沿近海漁獲
台灣不論是沿岸或近海漁業所漁獲的鯊魚都完全利用。鯊魚肉提供為日常的食物,例如魚排、魚漿或魚丸。魚皮亦提供為食用,軟骨可提供為健康食品,肝臟則可用於提煉魚肝油或製成維他命丸。

7 則留言:

James ZHAN 提到...

您好,
我與潛友找尋今年是否還有軟絲復育場時,來此找到了您的相關文章,
自己除了確認應該可以去看看外,
也發現了不少在您這部落格裡的好文章,
或是海洋生物的資訊介紹,
真的很棒,感謝您的分享。

DiverVincent 提到...

James,謝謝你的留言與鼓勵,你的部落格的相片非常精采哩! 我以後也會常去逛你得網頁! Cheers!

Ada' Dive Log 提到...

謝謝您的文章,借分享於FB上,感謝!

DiverVincent 提到...

Ada, No problem!!

Gary 提到...

我雖然沒有在潛水 但有在浮淺
看到您的文章讓我感受良多 謝謝

Gary 提到...

借分享到fb 感謝

DiverVincent 提到...

Hi Gary,
感謝你的鼓勵,歡迎轉貼!!